文章推荐 | 户籍制度改革的持续反思
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等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任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相关配套政策研究,释放城镇化红利,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本期选取了三篇实证类文章,分析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反思未来的户籍改革路径。
“张弛之间” :地方落户政策因何失效?— — 基于“模糊—冲突”模型的理解
文章来源:《中国行政管理》,2018 年第 1 期。
作 者:袁方成,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康红军,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 要:大规模的人口城乡流动与跨区域流动,加速了我国户籍改革进程。但政策落地的结果,与政策初衷似乎明显相悖,农民更偏爱流向户籍控制严格的大城市,而对管控宽松甚至无门槛的中小城镇则较为“冷淡”,地方落户政策呈现“整体失效”特征。本文以马特兰德“模糊-冲突”模型为分析框架,从资源分布的空间失衡、政策创制的地方权力主导、地方政策执行情境的不确定性、社会力量舆论压力影响四个层面整体性解释了地方落户政策失效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中央对地方落户政策创制介入、完善激励政策提高地方改革积极性、以居住证有效赋予外来人口更多城市公共服务的政策建议。
户籍歧视、地域歧视与农民工工资减损——来自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新证据
文章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8 年第 5 期。
作 者:曾永明,江西财经大学生态经济研究院讲师;张利国,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为提升既有研究的样本可比性、降低样本选择性偏差产生的内生性问题,文章利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户口登记类型为农业户口和“农转非”居民户口的样本,估计户籍歧视和地域歧视对农民工工资率的影响,并通过倾向值匹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主要结论有(1)本地人口中农民工受到户籍歧视使得其工资率减损6.4% ;流动人口中农民工受到“户地双歧视”使得工资率减损9.3%,其中含2.9%的户籍捆绑性地域歧视。(2)流动农民工受到的地域歧视使得其工资率减损7.6%,流动“农转非”群体则未受到显著地域歧视。(3)户籍歧视和地域歧视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影响,前者需要更快更全面的制度性户籍改革,后者需要长期的文化思维转变和精神文明引导。
民众户籍制度功能主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 1 期。
作 者:李国梁,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麻宝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生导师;杜平,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后。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实行的城乡二元分立的户籍制度虽然有助于社会的治安管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导致了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制度的城乡差别问题。民众大多认可户籍制度对社会治安管理的作用,但不认可户籍制度所带来的公共服务城乡差别等问题;从影响因素上来看,年龄、性别等人口学变量以及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户籍类型等社会结构变量都能够对民众户籍制度相关功能的主观评价和认知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民众对户籍制度不同类型功能主观评价的具体影响因素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往期回顾:
文章推荐 | 中国地方行业协会商会政策参与 : 目标 、 策略与影响力
本期编辑 / 高金婷